在昨晚结束的一场焦点足球比赛中,主场作战的A队以2-1险胜来访的B队,但赛后舆论的焦点并非比赛的精彩进球或球员表现,而是VAR(视频助理裁判)系统的一次关键判罚开云,比赛第78分钟,主裁判在VAR提示下判给A队一粒点球,这一决定直接改变了比赛结果,也引发了双方球迷、教练组以及足球评论员的激烈争论。
比赛进行到下半场第78分钟时,双方1-1战平,A队前锋在禁区内与B队后卫发生身体接触后倒地,主裁判第一时间未作表示,比赛继续,VAR介入后,主裁判被要求到场边回看录像,经过长达3分钟的反复观看,主裁判最终改判点球,A队队长冷静主罚命中,将比分改写为2-1,并最终保持到终场。
B队球员和教练组对判罚极为不满,认为这是一次“轻微接触”,不足以构成点球,B队主教练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直言:“VAR的存在是为了减少错误,但今天的判罚恰恰制造了更大的争议,这种程度的接触在比赛中随处可见,如果每次都被判点球,足球比赛将变得支离破碎。”
足球评论界对此次判罚的看法也呈现两极分化,前国际裁判李明(化名)认为,VAR的介入是正确的:“从慢镜头来看,防守球员确实有犯规动作,他的膝盖碰到了进攻球员的小腿,导致后者失去平衡,规则就是规则,无论接触多么轻微,只要影响了进攻球员的合理动作,就应该判罚。”
另一名资深裁判分析师王强(化名)持反对意见:“VAR的本意是纠正‘清晰而明显的错误’,但这次接触是否达到点球标准存在很大主观性,裁判的初始判断是‘不判罚’,而VAR的介入更像是重新裁判比赛,这违背了VAR的使用原则。”
赛后,社交媒体上迅速掀起了一场关于VAR的论战,A队球迷认为判罚公正,强调“规则面前人人平等”;而B队球迷则怒斥裁判“偷走了胜利”,甚至有人发起联名请愿,要求联赛官方调查此次判罚的合理性,比赛现场也一度出现混乱,部分B队球迷向场内投掷杂物,导致比赛中断近5分钟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并非本赛季首次因VAR判罚引发大规模争议,联赛开赛至今,已有至少6场比赛的胜负因VAR的介入而改变,其中4次的判罚结果在赛后遭到失利方的公开抗议,联赛裁判委员会此前曾表示,将加强对VAR使用标准的培训开云,但显然,争议并未因此减少。
VAR技术自引入足球领域以来,一直伴随着争议,支持者认为,它极大地减少了“冤假错案”,尤其是越位、进球是否有效等客观判罚;但反对者指出,VAR在主观判罚(如点球、红牌)上的介入反而让比赛失去了流畅性和裁判的权威性。
本场比赛的争议点恰恰在于VAR对“主观判罚”的干预,根据国际足联的VAR使用指南,裁判应在“清晰而明显的错误”时改判,但“清晰而明显”的定义本身模糊,导致不同裁判的尺度差异巨大,长时间的VAR回放也破坏了比赛的节奏,让球员和球迷陷入漫长的等待。
类似争议在国际足坛屡见不鲜,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中,某场关键比赛因VAR判罚的越位进球无效,导致一支传统强队无缘正赛;上赛季欧洲冠军联赛半决赛,一次VAR取消的进球同样引发轩然大波,这些案例表明,VAR技术并未完全实现“公平竞赛”的初衷,反而在某些情况下加剧了矛盾。
随着争议的累积,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对VAR系统进行改革,部分提议包括:
国际足联技术部门负责人曾表示,VAR仍在“不断完善中”,但改革进度显然未能跟上争议爆发的速度。
昨晚的比赛再次将VAR推上风口浪尖,技术的初衷是服务于公平,但当判罚的“公平”本身成为争议焦点时,足球运动或许需要重新审视技术与人性化裁决之间的平衡,在球迷的愤怒、专家的分歧和球员的无奈中,VAR的未来何去何从,将成为足球界长期讨论的课题。